你有过心慌,胸闷,需要深呼吸几次才能感觉舒服一些的情况吗?或者感觉心脏跳动很不规律,时快时慢,像“小鹿乱撞”一样的感觉?


如果你经常出现这些情况,那就要注意了,这不是爱情心动的感觉,而是可能出现了心律失常——房颤。房颤可谓是21世纪的心血管“流行病”。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》指出,我国房颤患病人数超过1000万,≥35岁居民患病率约为0.71%[1]。

40岁以上人群中,男性一生中患房颤的风险为26%,女性为23%。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一生中可能有1/4的概率会患上房颤。房颤危害性大,致死率、致残率高,不加注意的话很可能会带来严重影响!要想远离房颤,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是关键。


src=http_%2F%2Fcare.qm120.com%2F3c6b%2F4adq%2Fuploads%2Fimage%2F20171226%2F20171226135849_41411.png&refer=http_%2F%2Fcare.qm120.jpg


房颤究竟是什么?

房颤,是心房颤动的简称,是成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。当指挥心跳的电信号出现故障并导致心脏电路出现问题时,心脏就会没有规律地乱跳,便出现了心颤。房颤时心房的激动频率达300~600次/分,心室可达100~160次/分,导致我们感觉心跳不整齐,毫无规律。正常人心跳是“咚哒、咚哒、咚哒”而房颤患者的心跳是“咚咚咚咚哒,咚咚咚咚咚哒,咚咚咚哒”

随着年龄的增长,心颤发病率也会逐渐增高。另外,抽烟酗酒、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肥胖、心梗以及有家族史的人群也更易得房颤。


房颤的破坏力,不容小觑

近三分之一的房颤发作时是完全没症状的[2],大部分房颤病人仍可正常生活和工作,使得房颤极具隐匿性。但实际上,它已对人体产生了危害。房颤的症状主要是心悸、胸闷、气短、头晕等,严重者在房颤转复时伴有长间歇,还可导致黑曚、甚至晕厥,破坏力可不容小觑。对于房颤患者来说,最大的危险是脑卒中(俗称“中风”)的风险增加5倍,心衰风险增加3倍,痴呆和死亡风险增加2倍,危及生命。


如何发现房颤?

数心跳、摸脉搏可帮助早期发现房颤迹象,常有患者描述为“有时快,有时慢,一点规律都没有”。发现异常迹象时,及时就近检查心电图即可确诊房颤。老年人,尤其合并疾病较多的人,更应重视定期复查,帮助发现隐匿性房颤。


房颤危害不容忽视,大家平时应多加注意,来预防房颤的发生。在日常生活中,建议进行低盐低脂,营养均衡的健康饮食。同时应保持愉悦平和的心态,维持良好生活习惯,根据身体条件适当运动。特别是中老年人,要积极治疗和控制高血压、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。